了解中医 治療觀 on Thursday 02:33:47AM (一)治末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並形像地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說:“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未病可分為四種狀態:①健康未病態,即機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②潛病未病態,即機體內已有潛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臨床表現的狀態,病理信息的發展尚未達到“顯化”的程度;③前病未病態,指機體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但在臨床上尚不能明確診斷其病證類型,即疾病處於早期階段,剛剛呈現少數先兆症狀或體徵;④傳變未病態,即某一臟器已有病,根據傳變規律及器官相關法則將要影響其他器官發病但尚未發病的狀態。所以,治未病應當包括未病先防和早治防變等內容。未病先防,是指在健康未病態時,採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一般多從扶助正氣、糾治體質氣質偏差、講究衛生、藥物預防及人工免疫等方面著手,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病邪入侵,減少發病機率。 《丹溪心法》指出:“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說明未病先防多屬於中醫養生學的範疇。早治防變,是指針對潛病未病態、前病未病態及傳變未病態,要早期診治,截斷病傳,防止疾病的深入發展和傳變,將病理損害減少到最小程度,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此屬於基本治則的範疇。(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尋找出疾病的本質,並針對其本質進行治療。治病求本是貫穿於中醫治療學始終的重要觀念,明·李中梓《醫宗必讀》曾形像地比喻治病求本的重要性說:“本之為言,根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早已提出:“治病必求於本。”對於“本”的具體涵義,前人理解、表述並不一致。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認為“本於陰陽”;朱震亨《丹溪心法》認為“不離於陰陽二邪”;張介賓《景岳全書》指出本於表裡虛實寒熱;周慎齋《慎齋遺書》認為本於病因病機;而李中梓《醫宗必讀》則認為本於脾腎,各言其一個方面。然就中醫臨床實踐看,病機不僅包含病因、病位、病性、邪正關係及病勢諸要素,也包含病原體、機體反應性、體質等因素,是中醫學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因此, “本”當指疾病的病機,此與中醫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相結合的精神也是一致的。機體內在的病理變化,總會表現出一定的症狀、體徵。但病理變化的本質,有顯而易見者,有幽隱難明者,有真假疑似者,有症見於彼而病在乎此者,有內在微觀病理改變而症狀體徵暫缺如者,因此,臨床就必須藉助望聞問切及現代檢測手段,仔細收集資料,並根據中醫基本理論,準確辨析病機。只有抓住並解決病變的根本機理,才能做到治病求本。 “直取其本,則所生諸病,無不隨本皆退”(《景岳全書·求本論》)。從本質與現象的範疇看,全部基本治則都體現了治病求本的精神,因此,治病求本是中醫治療學最基本的治療觀。(三)知常達變常與變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係。臨床上,各種疾病過程,其表現和機理是極其錯綜複雜的,有時又摻雜著多種特殊變因。正如李中梓《醫宗必讀》所說:“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亦指出:“病有經有緯,有常有變,有純有雜,有正有反,有整有亂,並有從古醫書所無之病,歷來無治法者,而其病又實可愈。”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疾病過程,在抓住疾病共性的同時,還要做到“藥貴全宜,法當應變”(明·俞弁《續醫說·醫貴權變》)。即在知常的同時,還要考慮不同患者和疾病的具體特點,如患者年齡、性別、體質的差異,所處的空間與時間環境的區別,以及不同個體可能存在和主病相關的其他病與並發症等,而靈活權變。張介賓《景岳全書·質疑錄》曾指出:“治病如權衡,高下輕重,隨時變通;若偏矯一說,禍人不淺。”基本治則中的治標與治本、三因制宜等,都體現著知常達變的精神,此亦是治療決策中個體化原則的反映。李中梓《醫宗必讀》強調知常達變的重要性說:“知常達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 古代名醫張仲景與餃子 古代名醫張仲景與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