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是吃出来的吗?未必!80%的疾病跟心理因素有关

大病是吃出来的吗?未必!80%的疾病跟心理因素有关

心身疾病的产生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生病,究其原因时总会用“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这句老话来安慰自己。其实,很多疾病都跟心理因素有关,而跟饮食无关。这是为什么呢?

 

从发病原因来看,大多数疾病的发病都跟心理有关系,包括艾滋病;如果病人心理有一些压力,那么他的病情会恶化得更快。有研究表明,80%的疾病都跟心理有关系,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和痊愈过程当中也起重大作用。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心理问题在一些疾病当中还是起主要作用的,这些疾病包括溃疡病、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等。


1、何为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指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而产生的疾病。现在有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指的就是一种心身状态。现代医学说到一个疾病的时候是指它的病理改变,物质层次结构有变化。还有一种变化是指我们主观上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去医院却又检查不出任何问题。现在我们可以判断这就叫亚健康,即心身障碍也就是心理和生理的两个层面都有一些不协调。人们在发生心身障碍的时候不仅仅是心理和生理的问题,还有适应性的问题,甚至人际关系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习惯了这种病态的状态,就感觉不到。

 

2、心身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产生心身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特有的心理问题,如道德、尊严、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这些其实是跟文化有关系的。我们从小生下来的时候都被很多框框限制,我们每天上学、工作也会有很多框框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让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些框框,并且有所突破;如果没有突破,我们自身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例如,现在讲课给我带来的压力只是两个小时,两小时结束以后我很快就可以恢复。如果一个人始终处在高度反应状态,就可能就会产生心身障碍。例如,谈判时会有呼吸、心跳、血压升高的情况,这叫应激状态。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持续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年五年,这种情况就会慢慢转化为心身障碍阶段,再严重些就发展为心身疾病。

 

3、躯体化

接下来提出躯体化这个很重要的概念。平时当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是身体的什么地方出问题了,有人也许会上网找一些资料看一下;过一段时间如果还是不好,我们会去吃药;如果再不好,我们可能会去医院检查。这是一个非常惯性的思路,身体出现任何问题时我们都从生理问题的角度来思考,很少联系到我们的心理因素。


4、疾病与性格的关系

A型性格是医学上第一个发现的跟疾病有关系的性格,这是一个里程碑的发现。A型性格其实是可以成功、而且是在社会上更加容易成功的性格。但是这样的人跟心脏病的关系很大。B型性格跟A型性格正好相反,相对有些压抑,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如何应对压力

▼传统方法

推荐的都是传统的方法如静坐、太极、站桩、瑜珈等,它们能够使我们进入更深的层次。一般的东西是在表层也就是所谓的行为和言语层面,深层是情感和觉知的感受层面。


打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太极拳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或者练习书法。美的东西能增加我们的稳定性。

 

▼帮助别人、开放自己

做一些跟工作没有关系的事情,慢慢去尝试跟人交流,去做一些对别人有用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好像会慢慢地打开自己。


那种长期跟家人或同事过不去的朋友如果能够带着帮助和疗愈的方法去做事,那么解开那个结其实也是解开自己的结。

 

一般来说,自我比较强、框框比较多的人,需要尝试打开。

 

▼运动

如果碰到那种很愤怒的人,一般采取的方法就是先建议他去学习瑜珈或者太极拳。在。对于精神力弱的人,医师们都会建议做一些强的运动。

 

在座的各位如果有小孩子,或者朋友有小孩子,如果这个小孩子胆怯、敏感、易哭,可以建议他做很好的运动或者练武术,比较好的运动或者武术能够加强人的精神力。

 

稳定性强的人很简单,无论情绪的天平怎么晃,只要把他放在一个稳定的地方,不要碰他,他自己会稳定下来,这也是静坐的原理。稳定性不高的人打坐时,手机、电话最好都不要开,安静的坐坐30分钟,过一段时间就会好很多。

 

一个人不稳定的话,最好去学太极拳、打坐或者瑜珈,或者用任何合适的方式让自己稳定下来。五个纬度当中其他指标高高低低都不会是大问题,如果不稳定就是大问题。党中央提出“稳定第一,发展是硬道理”,这是真理。